
「打鼓就像做愛,你不能往下看,同時又要順利進行」--鑼鼓喧天
這玩意的預告片其實我八百年前就看過了(在台灣忘了有沒有上映,似乎是直接發行出租的),只是那時實在提不起什麼興趣,看起來就像是兩個鼓技亂強的人在對軋,劇情既不突出也沒什麼新鮮感。直到這趟把它租了回來才知道我根本就是大錯特錯,現在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去找一手或二手的DVD把這部片子收起來。兩個字好看!
這部電影其實舉出了相當多音樂人無法突破或者說釋懷的桎梏,究竟是天份以及演奏重要,還是樂理以及視譜重要?我想這沒有絕對的答案,只是在兩者的長才中對於另一方的接受度,一直以來都是很值得討論的話題。其實我就是沒有那麼強的戴文,擁有較他人進步的聽力以及複製能力,卻在樂理及視譜上幾乎沒有一點相稱的基礎。只不過是還沒有人把譜丟到我前面然後嗆我一句「演奏吧!」而已罷了。
擁有優異天份、技術,以及學習能力的戴文卻生性反骨,連張畢業照都不肯好好拍,更是在著名的亞特蘭大農工樂隊裡對自己的教練組長嗆聲,然而他那時還不曉得,天份並不是一切,在團隊裡,若沒有團隊精神,再強終是枉然。就如同那段戲劇化的轉折橋段一般。
「我是老大!」
「我才是老大!」
「對,你是老大,去作老大,你不需要樂隊。」
戴文的手停下來了。
「戴文,你是最棒的,但是當你在場上時,沒有人要聽你的,他們要聽的是樂隊,一個樂隊。」
大夢初醒的戴文這才明白李教授為何如此強調「一個樂隊,一個聲音」這個聽起來無聊又沒創意的口號,一直以來過於自我本位的他在這個當兒被這句話給打醒了。即使我覺得戴文和西恩這個又和好又惺惺相惜的橋段搬到現實世界裡似乎並不是件那麼容易的事,這樣的概念還是令人激賞的。
而拋開了一部份傳統,最後毅然接受了創新思想的李教授,也重新的得到了他的樂隊,當他看見西恩與戴文的和好,他知道是時候放手一搏了,我們能清楚看到他最後做了個良好的示範。
「今天上場後我只要你們做一件事,就是好好享受與隊友一起演奏。」
拋開得失,拋開既有,在龐大傳統壓力之下的大破大立最終為他帶來了成功。
這般傳統與創新的完美結合,是否也有可能落實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
揭穿布朗大學一味迎合與暗潮洶湧的假面具,戴文找到了他應該堅持的方向,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