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本是要印出來裝訂,but因為我這兒就沒印表機然後可以幫我印的人前天沒一個上線so只好把整台筆電帶出去。

這邊比照去年發佈在教學區,誠願對小學弟妹們多少有幫助。


前言:
其實原本想說辦寒、暑訓這樣的活動好像應該已經沒我的事了,若果其他的一切要傳承,那這個部分我想也應該要傳承,當然啦,前提是如果到那個時候大家都還是一群音樂咖。至少下頭也還有群挺熱血而且重點是有在用心的學弟,原本想說就丟下去給他們弄了,但是回頭想想還是打算做一次示範,讓國大熱音能有獨樹一格的傳統或者組織體系乃至於連結比其他學校更為緊密的迎新送舊還有這些相關的人事,說來也不啻是件好事。到底跨五屆以上還會再有交集的學長姐弟妹真的多半都是大學云云才會體驗得到了,能在高中就有這樣的經歷,說來是件挺幸福的事。我一直都這麼覺得。

就團體概念的部分,分為八個主題來做一些基本的指導和講解,其中有任何問題都歡迎直接提出或是在該部分結束以後提問,我會以我能力所及的範圍提供一些經驗,謝謝。

                      -長恩

主題:

一. 歌曲的主副間獨
二. 上台之前與之後
三. 好的開始與結束
四. 信號與默契
五. 樂團的側重與平衡
六. 音場的基本概念
七. 樂器的層次配搭
八. 拆解式練團法(實務)



一. 歌曲的主副間獨

這個主題關乎歌曲的結構,先認識一首歌是如何組成的,再來討論其他才不致於本末倒置。
主歌(Verse):
顧名思義就是歌曲主要的部分,因應歌曲性質如果副歌或者其他橋段較為突出則主歌需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在抑揚頓挫或者整體音量上皆如是。主歌通常比副歌來得低調,彈奏或打擊云云也較副歌來得保守,目的是為了襯托即將上揚的副歌部分。
副歌(Chorus):
用起承轉合來說的話,主歌是「起」,副歌自然就是「承」了,在歌詞和樂性上承接主歌的概念而後以更激昂的方式表達出來,主副歌的結構是流行音樂的大宗,起源如果沒意外應該是披頭四(Beatles)所立定下來的。副歌常較主歌來得重且激烈,從主歌進入副歌的過門(fill in)則是連接兩者的重要環節,通常也具一定的技術指標性,在別的部分還會再提到。
間奏(Interlude):
這個就要用傳統的曲式解釋方式來形容,如果主歌是A段,副歌是B段,而歌曲的主要進行圍繞在AB段的重疊或反覆,那間奏就是C段,例如常聽見的(主歌+副歌)xN+間奏再回到副歌這樣的進行方式,間奏可能轉調,也可能激昂或靜謐,是豐富一首歌中樂性重要的元素。
獨奏(Solo):
以樂團而言,獨奏往往是亮眼而技術性的指標部分,通常被含括在間奏之中,或者另外獨立出來成為一個表演性的橋段,「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是最適合用以形容獨奏的說法。通常將其他的樂器降低音量以襯托該獨奏中的樂器或止住樂器留下人聲的清唱,以表現整體的技術性,獨奏可能佔據一整個間奏或者在其中作點綴之用,是深度和廣度都極高的一個部分。


二. 上台之前與之後

上台之前,最重要的無非是把團給練好,然後把自己的樂器以及現場的器材給調整好兩個大重點,然而這兩個大重點裡面有太多學問了,這邊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闡述應該注意的地方,結合去年的內容一併作提醒。

Before
1.上台之前一定要再調一次音。(避免新弦或過舊的弦張力不一或不穩定導致跑音)
2.有用到電池的東西(無線麥克風、無線電、主動式拾音器、Direct Box etc.)當天一律換新。
3.導線、Pick、鼓棒等消耗品,可以就盡量多準備,特別是導線一定要先過電測試。
4.綵排測試一定要比照表演時音量實際test(避免用電一時轉大造成吃電以致器材穩壓失常)
5.台上能不關的東西就不要關掉讓器材過電待命,該關的東西一定要記得關掉。

After
1.一旦上台就不要再死記比照練習的情況,上台心中只有兩件事,第一是慢,第二是Enjoy。
2.喇叭、擴大機等的東西通通丟給PA人員處理,惟監聽一定要試到滿意才能開始
3.彈錯不要緊,切記不要停。
4.鼓手請隨時注意其他樂手及主唱的反應、手勢及提示,最好下歌前可以再對一下節拍器。
5.前面怎麼樣都沒有關係,收尾一定要漂亮,不漂亮的話一定要統一,不統一的話一定要吵到人家聽不出來。


三. 好的開始與結束

一切Setting就緒之後,重點就是下歌之後的事了,然而對於怎麼樣讓歌曲有個漂亮的開始和結束,卻是很多人都少有概念的。好的開始能穩住歌曲的拍子,安定樂手及主唱的心緒,進而帶入整首或一整個系列能有好的演奏,而好的結束能讓人肯定樂團的實力及默契,更能加深別人對該樂團的印象,其重要性在一個成熟的樂團中是不可或缺的。

Opening:除非歌曲有特殊需要,否則Sign in方式以簡單、統一為佳
怎麼說呢,可能在一個團裡頭大家的拍子準度並不是那麼統一,在歌曲開始之前,一個簡單的Sign in(例如鼓棒敲四下或是Hi-hat打四下等等)有助於團員將拍子統一以利進歌的動作,而下一個小節也就是進歌的第一拍可以輔以crash或者splash的短音加強第一個拍點的效果幫助大家統一下歌,這是很經驗的東西,Sign in要怎麼完整的配合歌曲速度及進歌其實就決定了樂團一半以上的練習成果是否能有最好的展現。而複雜的Sign in更可以表現出整個團的默契指數以及程度是否到位,但一樣,從學生樂團而言,先求有,再求好,四下的能穩,速度跟拍子能對,再往上努力吧。

Ending:收尾一定要漂亮,不漂亮的話一定要統一,不統一的話一定要吵到人家聽不出來
這是有原因的,有太多人在練團的時候覺得把歌練起來就沒事了,卻忽略在台上的時候好的收尾是很重要的而沒有練習導致亂七八糟的收場,即使是有經驗的樂團也不見得能完全避免這一點。究竟是要用像CD的Fade out慢慢的降低音量低調的結束,還是要Loud repeat大家一起嗨到爆,都是在練團階段就應該要討論並演練好的。而更具技術性的漸慢抑或在非正拍整團帥氣的急停,也是一個想要更進步的樂團可以多方努力的部分。


四. 信號與默契

下了歌,主唱就剩下一隻或兩支手還能跟樂手溝通,如何在有限的手勢之下,與樂手達到最即時甚至直覺性的對話?這個主題既簡單又彈性,卻也是相當容易被忽略的一個部分,以下就幾個常用的方式來作教學。
--結構部分--
手比數字:代表第一(二、三、四等等)段主歌,如果主歌只有一(二、三、四)段以下可先行律定間奏手勢為二(三、四、五)。
手比C狀:代表副歌。
手繞圈:代表音樂繼續但音量減小。
手比小指:代表尾奏。
練團中手握拳:代表所有人安靜,如果搭配手指向樂手則為該樂手Solo或獨唱。
上台中手握拳:代表作Ending。

--調整部份--
手比1向上/下:代表音量的增大/減小。
手掌舉向上/下:代表速度的增快/減慢。
手比大拇指上/下舉:代表升調/降調。


五. 樂團的側重與平衡

大家常常Balance、Balance的說著,究竟什麼是「Balance」(平衡)呢?其實Balance可以用在相當多的方面,可以是樂團當中樂器搭配的層次平衡,可以是音頻高低的相位平衡,也可以是台上台下音場的平衡,更可以廣泛的指全體表現。所以請別誤會了,Balance並不是一個單純用以判定什麼東西的字眼,只要你會運用,什麼面相都可以有良好的Balance展現。而這個部分要提到的是樂團當中樂器搭配的部分,如何去在特定的時間點側重單一樂器的表現而其他的部分又能夠保持良好的平衡感。

聽起來稍嫌困難,這邊用最基本的方式切入就會明白其實也沒有那麼難以親近了。

首先,大家請擺脫自我本位,練團的時候一切就以整團的優劣為前提考量,在一開始調整音量的時候不要有人特別大聲有人特別小聲,然後主唱無論如何應該比所有的樂器還要大一些,這就是初步的音量平衡。

如果有兩把以上的吉他,搭配好和弦及單音,不要有過於尖銳或者過於低沉的一把,如果有三把以上的吉他請分配好高低把位的和弦,以免造成兩把吉他刷下去沒有一把刷扣來的好聽。然後鼓的部分如果會調整,不要讓鼓組的設置當中有太突兀的高低音,這就是初步的頻率平衡。

不要所有人都彈奏或者打擊複雜的東西,有人困難有人簡單,有人輕有人重(但請注意速度的保持以及一定的彈性範圍),就是初步的樂器層次平衡。


能把這幾個部分做好,就已經有Balance最基本的概念了,而後是舉例如何在不同性質及樂風的歌曲中針對部分的樂器或者人聲去側重,以收凸顯該樂手或者主唱之效。

當這首歌曲主打唱者旋律或聲線的特別或是廣度極高的音域等等,樂團就請別喧賓奪主,自動將全體音量一定程度的放低,而拍點過門等等也要避免過於複雜,不是花俏就好聽。而如果是強調吉他、貝斯等插電樂器的表現,爵士鼓就請不要在Tom Tom上面著墨太多以免造成音場過於複雜,盡量在這些樂器有獨奏等橋段的時候減少打擊量,右手也可以把聲音較刺耳的Hi-hat移至Ride,再適時以過門(fill in)補強其節奏性。而鼓的獨奏可以分成兩種,一個是在歌曲當中留下人聲及鼓聲,絕對性的強調節奏部分的獨奏或者獨立出來free tempo的一段即興演奏(甚至不需要照原曲的拍子),再以簡單的拍點回到原曲的主歌或副歌等等,一般而言前者的使用率較高,後者需要極高的技術性才不致於太過單調或空洞,破壞原本飽滿的感覺。

大原則就是,誰獨奏就請其他人將音量自動降低三成以襯托,不然就是大家轉到底比大聲了。


六. 音場的基本概念

這個部分就可深但是蠻難淺的了,但想說來點基本認識無傷,首先請看音場(在這個部分應為Sound Stage而非Sound Field,後者在國外泛指填塞的聲音空間,請勿混淆)的廣泛定義:「音箱產生不同聲音及其狀態所形成的空間關係的總和。」

由這句話可以得知,音場的變因可能有音箱(器材)、聲音及其狀態、空間、還有相加產生的關係總和。故想要擁有一個漂亮的音場狀態,用最粗略的說法就必須顧及器材、聲音、還有空間三者之間相互的影響,假設器材部分是不可變因(你手上有的東西就是那麼多),那還能掌握的就只有聲音及空間了,或許有人會說空間也是不可變音因為場地也不可能隨時變換,但是其實適當的被動改變器材擺放位置以及樂手樂器等等的配合,就可以對場地做到最大的利用。

再來澄清一個普遍比較產生偏差的概念,所謂音場的「深度」、「廣度」其實並不完全是泛指的「空間感」,以封閉性的環境而言,用最高頻的樂器(Ex小提琴)到最低頻的樂器(Ex定音鼓)之間的距離更能代表所謂的音場深度,而音場的長寬,就自然是其中樂器排列定位等等的呈現程度。舉簡單的例子來說,市售的MP3裡頭都會有預設的音場模式,不同的音場模式可以適時但有一定程度的重現該類型音樂應該有的樂器排列,以模擬相近於原來的音場。此概念應用在練團中則是對於等化器(EQ)的調整,如何適時的調整高頻(treble)、中頻(middle)、低頻(bass)以及前級擴大(gain)往往能決定在一定器材下聲音的好壞以及飽滿度。

而熟悉調整之後,如何因應不同的空間做出適合的擺設和配置就是更學術的部分了,但也不至於毫無規則可循,只要能在一定空間中適切分配不同頻率的樂器(例如貝斯及大鼓為主要低頻來源,電吉他為主要高頻來源),去簡單計算整體的呈現,就是最簡單的音場調較概念了。


七. 樂器的層次配搭

其實前面已經有太多的部分牽扯到層次配搭了,要再獨立出來寫真的蠻詞窮的。這樣說吧,在聽一個樂團的時候,你聽到的往往是糊成一團的音樂還是各樂器獨立鮮明搭在一塊卻又有和諧感的音樂?這個部分特別對於玩比較重的音樂的人需要有清楚的認知,重並不等於,也不代表雜亂,不是破音催到底怎麼刷都不要緊鼓可以隨便想在哪一拍打鈸就在哪一拍打鈸。想讓樂器搭配起來具有層次感,就必須瞭解樂器的性質以及特點,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高音樂器:
如電吉他等,又分主奏(Lead)以及伴奏(Chord),一般而言主奏吉他的音色須較伴奏吉他來得明亮及大聲一些,伴奏吉他則可以視情況調整顆粒的飽滿度以補強整體的音色呈現。
低音樂器:
如電貝斯等,在大部分的歌曲中調整到一定的透明度是必要的,低音的呈現不適切最常見的下場就是音場糊成一團,該聽到的東西都聽不到,不該聽到的都很大聲。
廣音域樂器:
如鍵盤、爵士鼓等,鍵盤一般作為插入一些過門音以及製造其他音效的角色,最常見的為製造弦樂效果居多,此類樂器不用太拘泥搭配上的問題(因為通常比重不會太高),爵士鼓就有很大的差別了,爵士鼓從極高音(Crash等等)到極低音(Bass Drum等等)都有,如何在歌曲中分配這些高低音的點以及中繼(Tom Tom等等),就是一個鼓手的程度使然了。

知道了性質,如何來作搭配呢?其實就是個互補的概念,高的東西搭低的東西如此而已,舉例來說電吉他在高把位solo的時候鼓手還一個勁兒的猛敲響鈸就會造成高音的過度而破壞中低頻的呈現,相反的鼓手減少打擊的次數和使用聲音較圓潤的銅鈸,就能襯托出電吉他的明亮度,使兩者間的層次就得以明顯。貝斯和吉他的搭配也是同理,如果吉他彈很低的把位又著重低音部分,貝斯就該適度的提高把位來避免低音過重,反之亦然。而同樣低音的部分,例如爵士鼓的大鼓以及貝斯的點,則應該在可能的限度下要求最大的統一,切忌有類似大鼓在一三拍而貝斯在二四拍之類的情形發生。同理高音亦然,這些部分都是在練團時必須去協調配搭的部分。細一點就可以從樂器的調較上去探討,不過這邊從大方向講所以不特別說明。高低音都到位之後,還請注意中頻的保持以穩定一整個進行,一個分明的層次就大致底定了。


八. 拆解式練團法(實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