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妳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每當點下「誰來我家」的按鈕,總是會有一些熟悉的面容,穿插在那些顯圖正到不可開交但其實多半都是廣告帳號的謊言當中。可能不是一兩次的事了,可能你/妳偶爾也去逛逛對方的網誌或相簿。這樣的連結透過虛擬的世界而真實存在著,像是每天等同一班公車,和同一個不認識的人,擦肩一般。


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因為它不同於facebook,你只讓認識的人,或者是你允許的人參與你的世界和言語,然而誰來我家卻揭露了某一些關於生活型態和興趣的種種個人習慣。

透過誰來我家的時間顯示,你可以慢慢歸納出常客上線的時間範圍,以及可能的點閱(僅限在我這種點閱用算是算得出來的地方XD)等等。


所以可以合理的推測,對方可能把你/妳的網誌,抑或是某某文章加入了我的最愛,或許出自於共同的興趣(例如來這兒的人可能是音樂,抑或一些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或許出自於好奇,甚至出自於欣賞。

想要認識一個人,不用再大費周章提起東方人最欠缺的勇氣,攀談聊天要電話,只要繼續的看著這個人所打出的隻字片語,就能越來越接近他,他的現在,甚至是過去和未來。


web2.0之後出現的「回訪文」現象可以稍稍解讀成這樣一個機制的產物,只是大多數這類的文章除了比篇數並無他用。

就只是點過去,然後說聲「回訪唷~~o( ̄︶ ̄)o」「有空也去我家唷!@@」這一類的招呼用語,對於人與人之間,並不存在什麼拉近的作用和意義。

我也並非全然否定這一些發生,只是如果可以更有內容一點,我想其實是認識同好相當便利的媒介。


例如說前幾天這兒推了一首Bon Jovi的「Livin' On A Prayer」,如果回應是這樣的:


「聽了這麼久還是最喜歡Unplugged的版本~~」

「Rich Sambora is the best!!」

「他們的新專輯也很好聽喔:D」


那很自然的就會繼續聊下去,或許暢談,或許結識,或許交流云云。

重點不在於任何的回覆數,任何的點閱率,而是出自於興趣和分享。

在部落格這種大家投自己所好的地方,這會是個很適合的方式。


網路世界的互動浮泛與否,其實只在於一個態度的表現。

如果整天只是除蟲偷菜諸如此類,又何必指望什麼有建設性的關係?

臭味相投不聊不快也好,異性傾慕欣賞認識也罷,

我存在於這裡的其中一個目的,同樣也是想繼續的認識朋友,就如同我在giga時期結交的一般。


或許跟很多人擦肩,但說不準什麼有緣沒有緣,有的人也就是只想翻翻看看淺嘗即止就好,無從強求。

但我仍然存在一種興趣,關於經常造訪卻不曾留過言的路人們。

或許這樣一篇寫下來反而接著的留言看起來更為刻意了,但我還是想說,歡迎你們參與我的生活,即便只是手滑按了Ctrl+D也沒有關係。


我並不算是個主動的人,但如果我明白你/妳是常客,而哪天我也隨手留了言,

或許你/妳可以回應我,或許可以交個朋友,開心就好。

再好的寫手也需要讀者當朋友,不論從何種角度,在這兒的擦肩而過,大抵上是讓我感到愜意的。


我從不要求那個「推薦此文章」的點擊,但是也從來就想觸動更多人的心,不論靠著文字抑或是音樂。



我需要的是共鳴,是同仇敵愾,是同好,是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d 的頭像
    Kid

    Orange的音樂文字誌

    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