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回過頭來談談錄音室的設計。

也是設置Home Studio很值得參考的資料。


1.沿革

由於節省材料的因素,大多數建築空間均屬於長方形或正方形,故早期出現之錄音空間皆為長方形,於是所謂"黃金比例"紛紛被提出而運用在小型音響建築空間上。在四零年代有Bolt所提出最適宜低頻響應的小型方形空間比例範圍Bolt's Area,六零年代中期則有Sepmeyer經由電腦統計篩選的最佳音響空間比例(高:寬:長=1:1.14:1.39;1:1.28:1.54;1:1.60:2.33)

為了對付因方形而仍舊產生之模數(Modes),也就是駐波(Standing Wave),以及有效控制室內殘響(Rt60),調整室內音響的處理元件(Acoustic Module)亦於六零年代代被發明並應用於錄音室建築中。其中包括了吸音牆、共振器以及柱型擴散器。一直到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初,不規則的室內形狀之錄音室設計才被引入。除了新音響材料的提出與引用,以不規則牆面構築打消駐波的概念,依舊為現今錄音室設計的主流。

2.隔音量(Soundproofing)

錄音室設計的第一步首先要決定其隔音量,常用其參考數據"建築噪音參數"PNC(Preferred Noise Criteria)。一個良好錄音空間的建築噪音參數應為PNC 15,一個良好控制室的建築噪音參數應為PNC 25。也就是說,當外界環境噪音於頻率500Hz為85dB時,錄音室內應有能力將60dB之噪音量隔絕,以維持25dB之低室內噪音量,而控制室則稍高為35dB。此時再介紹另一重要參數TL(Transmission Loss),以dB作為測量單位。由牆面、天花板或地板所提供之隔音量,可由TL來代表,譬如一道磚牆之TL約為70dB,而一道夾板牆則只有約30dB。要如何達到所設定之室內PNC則可由選擇不同材質(TL)之牆面及天花板,一定之厚度而達成目標。

3.材質的運用

說明這個部分前,再介紹一重要參數"吸音係數"(Absorption Co-effcient),指的是當音波接觸到材料時,被材料吸收的部分。通常以小數來表示,越接近數值1,表示吸收的能力越強。所有運用於錄音室構建之建材均可查出其吸音係數以供使用者作為不同殘響設計時使用材料之參考。吸音材料因結構以及其尺寸大小,對於不同頻率之音波會產生不同的吸收結果。譬如密度較高(60Kg/m3)之泡棉比之密度低(48Kg/m3)者於各頻率之音波皆有較高的吸音係數。另外10cm厚之吸音棉則較5cm有較佳的低頻吸收能力。水泥磚牆擁有非常高的密度,屬於低吸音係數建材,然而其高TL之特性使其成為常用的隔音材料,在做為錄音室隔間牆面後,通常設計師會使用夾板、吸音棉或其他軟性材質的鋪面材料,用以增加其吸音係數,達到較佳之室內頻率響應。

4.理想的音場呈現(Ideal Recording Sound Field)

理想音場所指的是一個能均勻展現全頻域音波之音場。姑且不論其是否存在,對於錄音而言,似乎這樣的空間並非最佳的錄音場所。舉例來說,適合錄鼓的空間應為一有較長殘響或稱Live的空間,而錄製Vocal時M殘響則不需要長,或稱之為Dead。類似如此Live&Dead所需迴異之狀況層出不窮,真正的理想音場僅能靠有經驗的錄音師的一雙耳朵才能分辨了。





*資料感謝洋活音樂有限公司SEASIDE MASTERING王秉皇老師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