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臨行的特殊需要,這邊在教學區開始淺提一些樂器的保養觀念及要領。

從老本行爵士鼓的保養開始談起。


爵士鼓的組成在眾多樂器當中算是性質上比較複雜的,因為爵士鼓不單是木頭或金屬的組合,可能還有許多因應需要而加入的其他材質,故保養的一個大前提就是針對不同的材料性質作不同的保養工作。

再來是結構性上的問題,例如接合來說,某些部分可能利用卡榫,可能利用螺絲,甚至可能利用彈簧或氣壓等等比較精密的方式,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去做重點性的維護也是相當重要的。


粗略來說,鼓的硬體可以分成鼓本身,所有的架子(鼓架,鈸架,椅架等),以及銅鈸或者相關附加敲擊樂器(鈴鼓,牛鈴,木魚)等等。

一個一個談,從鼓本身來講,鼓身以及鼓面(也就是鼓皮)自然就是保養的重點,其次是其上的零件,例如螺絲,外框或金屬零件等。

鼓身大抵都用木頭製成(會這樣說是因為有極少數的品牌使用別種材質),這邊不細提到針對不同木頭的種類進行不同的保養(而且外頭不是貼了皮就是烤了漆,你真想保養也不見得保養得到),大重點是木頭對濕度相當的敏感,尤其在台灣多雨潮濕的環境,對跟木頭扯上關係的樂器一高檔起來通常都要很注意濕度問題。不過這兒既然是淺談,頂多告訴你鼓身別碰到液體,特別是淋雨,除了影響共鳴搞不好還會造成木頭狀況不佳甚至龜裂都不是沒有可能。外頭是有在賣專用的套子裝,不過那也只限做場需要,擺著不出去獻寶的鼓不可能打沒幾回就拆起來裝一次吧,零件可能壞的更快。

不過這就要順便提到了,如果有需要搬運的時候,切記非必要不要將鼓身堆疊或擠壓,一變個形壞了共鳴你買什麼再貴的鼓皮裝都不好聽了(更嚴重我也遇過鼓皮就沒有辦法順利裝上去的)。

也要注意別去扯到腳架或上頭安裝的架子,那玩意壞了不但修起來麻煩,零件也不好找。

鼓面來說,鼓皮算是標準的消耗品,特別是對於力道重的人,或許鼓皮常有需要更換的情形。更換就扯上調音,調音就連帶有很多專業手續,在非必要又欠缺足夠技術的情形下,能盡量維持鼓皮的壽命會是比較適當的作法,當然更鼓勵在有需要時認真去學習如何做爵士鼓的調音。

還有一點是弱音,在外頭,特別是沒有滅音圈(也有人稱作弱音環、消音環等等)的情況下,經常可以看到為了減少鼓的高頻共鳴,在上頭貼一些例如衛生紙,餐巾紙,或者毛巾碎布,甚至黏土凝膠等的弱音材料,其實這對鼓皮的共鳴度是相當大的扼殺,特別是在低頻凸顯的落地鼓、大鼓以及高頻為主的小鼓。真正適當的吸音做法是在鼓身內層貼上一圈三~四公分厚的吸音海綿,並微貼住內側鼓面,方能將鼓的共鳴反映較真實渾厚。

這方式是最費時費力也最費金錢的,不過其實一旦處理好了,幾乎可以說是一勞永逸。

關於吸音,弱音等還有很多可以提的知識面(因為可能會扯到很專業的隔音),留待以後了。

簡單來說,如果因應場地需要,弱音環是可以用而且好用的,但是對一個打擊樂手來說,可以避免的還是盡量避免(當然如果覺得沒有弱音環就聽不下去的,就不在此限)。

很不成文的一點是,透明的弱音環相當容易搞丟或折損,雖然可能不甚美觀,建議使用有顏色(例如白色)的弱音環。


另外提醒,不論如何,螺絲類的玩意別轉太緊,除非你有永遠不再打開或者讓木頭報廢的打算。

其餘的金屬零件,說上油也不太需要,大前提還是別碰液體,再來就是別久置搞到金屬氧化光光了才來後悔划不來。(這倒是蠻常見的)


架子來說,架子屬於中價位物品,也是有高價位,別看它沒什麼在用,沒架子看你東西怎麼放。

一般來說,跟保養金屬的方式大致差不多,別久置放給氧氣啃,有事沒事動一下,拿乾布擦一擦都行。對常使用的人來說就是注意架子的死角,或者其他不太會看到的地方,尤為架子的關節跟接點特別需要注意。

架子有細中粗,原則上來說粗架耐用且價高,傳達的共鳴程度也較佳,但有時因應需要或許細架是個不錯的攜帶用選擇。

舉凡Hi-hat的腳架,大小鼓的腳架,中鼓的懸吊架以及落地鼓的腳架等等,都可以比照。要特別提醒的一點是,上頭的橡皮墊別搞丟了,不然鼓若上了木頭地板就給你扎得一個坑一個坑,不僅固定不易,對場地也不好。


下一篇再談其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