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是和「時代的噪音」一起在誠品被我帶回來的三本書之一,好色之人讀談色之書是件有趣的事情,而一開始令我買下這本書的動機是,我覺得我身邊沒有任何人有可能去買這樣的一本書,所以我就買了。日本是個情色文化極為發達的國家,我想如果懂了日本的情色,或許也就懂了好部分的日本。
有在看蘋果日報的人就會對劉黎兒這名字不陌生,副刊專欄寫手之一的她其實是個相當敏銳的觀察者,她不只寫情色,也寫美食、時尚、旅遊等時下話題,完美的第三人角度讓我對她筆下的任何事情都多了一分前所未有的認識。
我相當崇尚日本人於「專業」以及「質感」這方面的精神,但也無法拋開台灣本土豪放粗糙的原始美感,我不能像個日本人般一絲不苟的面對自己所沉浸的物事,也無力鋪陳那些雪景中誇張唯美到近乎瘋狂的愛情,
但我想日本的情色文化,無非是台灣絕大多數的男人都有所窺視過的吧。
在性事不再是禁忌的這個社會,日本的情色世界其實可以是個很有趣的話題,說得猥褻一些,有時你並不自知的正與整個日本交媾而不自知,那不見得只是女優們近乎完美的體態或是視覺系歌手挑逗的眼神而已。
這本書寫的其實是日本,而不是性本身,由情色,由「裸」為出發點所看見的日本,其實是相當耐人尋味的,日本人極盡所能尋求官能刺激和快感的背後其實是個怎麼樣的心境呢?
如果你/妳的觀念和思考還停留在「日本的A片是一群骯髒的女人拍出來的渣滓」,那不得不說你絕對不認識日本,在那個地方,做這些事的人們的地位並非等同台灣的妓女,如果你知道光是拍這些東西需要投注多少外在的專業技術或資本在上頭你就不會這麼輕看A片這樣的東西了,不過拍A片沒有想像中好賺倒是真的。
這本書不是無聊的跟你講姿勢談技巧,而是從文化面來探討「裸」這樣子的一個現象乃至於文化在日本的家庭社會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姿態面貌。(正名?)
「情色是日本文化的深層核心,是解讀日本民族性格的指南 認識日本,必須先認識這個自由開放的情色思想系統」
節錄一小段本書中對於人性的描寫:
嫉妒的香氣
「嫉妒」兩個字都是女字邊,這顯然是造字者的偏見。有點處世經驗的人都知道不僅女人,男人更會嫉妒,只是男人的嫉妒是累積的火山型,爆發起來十分恐怖。女人則是露骨的嫉妒,往往連三歲小孩都看得出來,所以通常把嫉妒這種很人性的感情全歸諸於女人的特性,但女人一點也不打算否認,而且還認為有適度的嫉妒才是成熟,真正的愛情,全身散發嫉妒香氣的女人,具有無上的魅力。
...
事實上,各種八卦節目或是週刊的爆料,可說就是基於對於名人以及成功者的嫉妒心,一般大眾看到這些平常被欽羨的人遭到抨擊居然會有快感。我的一些知名作家朋友在網路上常遭批評為「這種文章誰都能寫」,這也就是名人總要付名人稅的道理。連太宰治和川端康成都曾互相以書信體假忠諫知名罵對方寫的文章很差,一個人如果沒挨罵其實只是不值得被嫉妒而已。
劉黎兒怎麼說愛情:
香織說:「專家的戀愛方程式都是教人不要為過去的愛情惆悵,彷彿拿橡皮擦就可以擦掉一切。可是事實上女人和男人交往不論深淺,總會以某種形式將男人細胞的碎片留在自己的身體內,各種細胞碎片混雜其中,不時還會發生化學反應,干擾女人的思路,女人也因此更溫柔體貼。愛情的傷痕不應視為穢物,而應視為女人的勳章,這比男人只將與自己上床人數當勳章是更合理的!」
愛情是有強烈美化作用的,像下雨原本是很憂鬱的,可是卻最適合男女邂逅與情事。日本的演歌歌詞全是以雨或雨港為題的,雨在愛情故事裡是銀線,為男女隔絕外界,並製造男女間所需要的各種濕度。我的女友們常說「下雨便會想跟男人見面。」
愛情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也有高度的破壞力,將一切化為腐朽,這是因為愛情往往與自由的精神不相容,常常想放出一道道看不見的枷鎖去束縛對方,這是很差勁的。有時愛情雖是發自真意,卻很自我中心,去愛人這件事,往往只是想將別人捲入自己的戀愛狀態中,不一定是互相的,而是一種自我滿足。
我讀了許多愛情小說或愛情論,但是沒人告訴我愛情是什麼樣子。我在猜,或許愛情是很醜陋的怪獸,不見得是像維納斯般的美神,否則無法解釋各種說不清的戀愛現象。
現代生活每一樣食品乃至自然果菜都像摻放糖精一樣,已經缺乏苦澀這種令人懷念的味道,但是只要一談戀愛,苦澀的感覺又會從記憶中復甦,尤其是中年男女已經不會再談少年時發情式的戀愛。去愛一個人是很痛的,心也痛,胸也痛,所有的內臟、皮膚、神經都會隱隱作痛,性的興奮與緊張令人滿嘴苦澀,這種滋味,現今的日本年輕人無論在生理或心理上均已失傳,或許他們從市場販賣的愛情論中,反而可以憑空捕捉一番。
再轉下去就要被告了~
總之真的是很好玩的一本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