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旗哥的歡送會,草草吃完所謂的冰淇淋鬆餅後趕到恩光堂。
所謂的,第二團。
據說成員清一色女性?也不壞,或許這樣比較團結吧。XD
聽說有些樂手都才上五堂課,不過表現算是相當穩定了。
其實我好像也不需要講太多話(Not bad?XD),在該給意見的時候適時放吧。
帶敬拜團跟流行樂團勢必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性在,一些注意的環節都不同。
不過,相對來說大抵上帶敬拜團是比較制式化些的,模式比較固定。
怎麼說畢竟教會音樂處於一個轉型期,很多東西處於試驗階段,或許學習或許創新,但大方向仍然是走向樂團的形式,而非早期的詩班或聖歌隊,因應配合所謂的「市場需要」跟「市場認同度」,走樂團路線算是一個很符合時代性的發展,其實教會中往往不乏音樂人才,缺點就是一個跳脫的動作並不容易,即使出來也很難完全進入一個不同的領域中再學習(古典跟學院體系仍然是所謂主流的正統),對敬拜團這種團隊勢必在認同上跟技術上都不是那麼容易配合,從司琴法一直到使用的樂器多元性都是這樣。你知道別說爵士鼓或吉他,就連鋼琴也曾被認為是魔鬼的樂器而被禁止在教會中出現嗎?聽來或許莞爾,不過這些樂器的確曾經在教會中被大似的撻伐過,事實上在目前眾多的教會體系中,可以接受甚至支持的,也還不到十分之一(不算絕對可信的數據,不過應該是相當接近的)。想來論數量,基督徒已經這麼微薄,支持的力量又是這麼稀少,也難怪轉型一直面臨許多不同的瓶頸。
舉例來說,樂器接受度,木吉他涼涼的伴奏也就罷了,一般人聽不是很出來的低音BS也就罷了,可是論鼓跟電吉他?那可真是爭議了。尖銳清亮的solo,節奏強勁的鼓點這種東西在教會當中出現,對某一個輩份的人來說這真是件誇張事?根本就是...造反了?好好的聖歌不唱彈什麼電吉他打什麼爵士鼓?其實類似這樣的觀念是相當根深蒂固在一大部分的群體上的,他們理所當然的會去忽略掉這個世代的需要,不明白舊有的音樂類型已經很難再進入誰的當中,去深入,去感動。與其說是個迎合,不如說是我們更希望能作些什麼比較有用的事情。
這個部分哪天另外提好了,在這篇寫很怪哈。
總之今天的狀況很順利,希望可以這樣穩定下去就是。
不過那套鼓真的該調音了!
- Sep 05 Mon 2005 00:36
恩光堂 帶團事記 再一發 + 小心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