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數日前偕友聊到,關於音色這麼一回事。
還記得在我buy下Micro X之前,拍賣的網頁介紹寫到這麼一句話:
「隨著科技不斷的創新,製作音樂的預算門檻就算降低了許多,然而對於創作者而言,最重要的音色是不曾改變過的。」
以及當代某某人在某某文章的某某回覆提到,看吉他手花大錢買好琴,又花大錢買滿盒的效果器,最終還不就為了要好的音色。
認真想了想,其實我為了音色兩個字所砸下的預算,似乎遠遠超出我能想像的。
為什麼要用美國加州廠的Fender?因為那是獨一無二的fender tone,連相當資深的樂手都曾經為這把琴的聲音感到驚嘆。
為什麼要買綜效BOSS ME-50?因為我需要失真,需要合聲、需要移相、需要延遲,還有降噪跟壓縮以及許多的線圈模擬音色。
為什麼要用Sennheiser HD-595?因為我需要更低音染音壓的監聽環境(以及我現在沒有監聽喇叭)。
為什麼要用V-drums Roland TD-9K?因為9系列的聲音檔次比6系列整整是一個足以讓我對電子鼓改觀的級距。
為什麼要用iMac+Mbox2(Pro Tools LE)?因為它在錄音的演算上面先進且音質是有口碑的良好。
為什麼要買KORG Micro X?至少至今我覺得以一台25鍵的迷你合成器而言它的豐富程度的確相當驚人(規格請參考前面的介紹文)。
這幾個為什麼的答案,就是二十幾萬。
要追硬體之前都要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你器材永遠買不完,在有限的預算之下,想要平衡多少的需求,最好先經過相當的計算。
最弔詭也聽起來最洩氣的一件事情是,或許你所追求的好聲音,在別人的耳朵裡可能一點都不重要。
幾乎沒有人會去討論你在台上的出力平均度是因為良好的使用壓縮器所導致,你的破音渾厚麻烈是因為你改了經典配置的拾音器,以及你的clean tone乾淨清亮是因為你存了N年的錢痛敗了一把John Shur。
聽者大多數只是很主觀的被音色影響,卻嚴重的沒有任何自覺和正確的認識。
這個觀念普遍存在台灣這個「會得多比較厲害」的地方,我們正身處在一種我比你多會彈三樣東西,講話就比你大聲的文化。
很多樂手只懂開與不開,大聲與小聲。EQ是什麼?一斤多少錢?可以吃嗎?
普通懶的搜尋「要怎樣才可以調成XXX的tone?」更懶一點的直接問「我要XXX的tone可以嗎?」
當然以上的問題並非不求甚解的人才會問,那也有可能是一個良性研討的過程,不過相較之下,那顯得小眾。
我不是什麼聲音方面的專業人員,但是覺得即使只是玩玩音樂這麼一回事,也不見得要對很多事情委屈。
太尖銳可以削點高頻,太沉悶可以削點低頻,人聲要凸顯可以拉點中頻這樣子的事,其實也不會很困難啊。
還是要講亞洲的文化,存在某些或許美德也或許某些時候沒有必要的溫吞,吵一點而已嘛,只有一點點不舒服沒有關係。
結論就是大夥兒最後像是溫水裡的青蛙,慢慢的就被不良的聲音環境所同化。
此時,藉著樂器想大秀特秀的人就滿意了,反正沒人舉牌抗議,音量就一點,一點的往上拉,或是直接一拜催谷。
大家就開始比大聲,琴轉完了轉效果器,效果器轉完了轉音箱,最後輸的永遠是主唱,因為麥克風的輸入電平遠比這些高阻抗樂器來得小。
然而,任何不舒服或者要長時間摀耳朵的團練,絕對不是正確的。
但是這樣說起來,好音色就沒有意義了嗎?我想,如果你曾經聽過真正的好音色,它就不會沒有意義。
舉木吉他來說好了,一把從九百九十九元到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元不同的級數,即使是耳朵再遲鈍的人,即使說不出來,也多少明白一些其中的差別。
我當然認同或許最重要的還是彈奏的技術水平,但是如果在相同的水平之下,一千塊和一萬塊的吉他所能夠呈現的,對於明白的人而言,將會是不同的世界。
其器之利,某程度的影響了工善與否,是不爭的事實。
音樂之所以被歸類為奢侈的興趣,重點在於你不僅要花錢學技術,還要花錢買器材。一支五十元的撖麵棍和一支五百元的撖麵棍是不會有什麼太大差別的。
或許我們所努力的那些練習,諸多調較,無數的技術經驗,不會為人所知,
但是如果哪一天人家豎起了大拇指肯定你的音樂,那也同時在肯定著你的全部。
音樂價值當然不是用你砸了多少錢的器材來衡量,宋岳庭的Life's A Struggle是僅僅用卡式錄音機就完成的傳唱。
只是如果有了更好的器材,就很理所當然的應該要要求自己要有更好的作品來值得這一切。
追器材是一條或許艱苦但也令人興奮的路途,若果你是個真正的音樂人,當你得到了你夢寐以求的聲音之時,或許你也會覺得那一切就值得了。
帶十幾顆效果器去練團,值得。
背一台重得要死的高階電子琴去練團,值得。
砸大錢買器材買樂器,值得。
那是我人生的其中一條綱目,我衷心希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自認為值得的事情。
而至今,我覺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