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不是新聞報導,還真不知道有這樣的事。風靡美國的「音樂毒品」,已經引起美國當局注意,毒物和危險藥品管理藥局發佈聲明呼籲青少年勿下載此類音樂,以預防造成身心不適及傷害。為了騙點擊(?),你問我那我有沒有聽過傳聞中的i-dosing?我的回答是:有!


音樂世界的LSD,真的現身了嗎?


這種事情對身為音樂人的我們來說真是太口怕了,所以我上網爬文找了一些資料,這邊先來解釋一下,

所謂的i-dosing(數位毒品),指的是一種音頻(或音樂),聲稱戴上耳機聆聽這種音樂,會產生類似嗑藥、或麻醉的感覺,而這種現象稱為數位亢奮(digital high)。近日在美國的青少年族群當中引起一陣旋風,知名影音網站YouTube上更有許多聆聽實錄的上傳,只見戴著耳機,專心聆聽i-dosing的青少年,有人產生抽搐、發抖、甚至盜汗等等的生理反應。


是什麼音樂這麼威?

其實這樣的技術源自1893年德國的物理學家Heinrich Wilhelm發現的「雙耳波差」(binaural beats),意即在左右耳播放頻率相近的音調,會在腦部整合成一種快速的節奏型態,進而改變腦波的運作。


以上是整理網路上大概的資料,天下網文一大抄大概怎麼搜尋就是這一些,以下就是珍貴(?)的個人分享了。XD

內文包含一些技術探討,想當個更深入的音樂人,不妨參考一下!



這邊要先來解釋一下「音量」(dB)以及「音壓」(SPL)的差別,基本上大家都知道音量是什麼,就是我們泛稱的大小聲,但其實音量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在數學上dB我們是使用對數來計算的,舉例而言:

當聲音的強度為10分貝,其能量是聲音基準量(0dB)的10倍。
當聲音的強度為20分貝,其能量是聲音基準量的100倍。
當聲音的強度為30分貝,其能量是聲音基準量的1000倍...

由此可知,如果聲音的強度呈現等比的提高,換算到我們的聲音概念當中可能只是等差的感覺。

而音壓是一個數值,

聲音壓力(Sound Pressure Level,SPL)為音波對空氣產生推擠所造成,空間越小,音壓越大,頻率越低,壓力越大(請想像聽重低音時耳朵的感覺),發聲數越多,壓力越大(越多音波在推擠空氣),此一數值在封閉空間,例如汽車音響當中常用到。


解釋音量的目的,在於說明人耳的聽力呈現的是一種"非線性"的特性,而解釋音壓,是說明頻率不同時所造成的影響。

上面提到的binaural beats,在英文的維基百科當中有,不過相信大家沒那個閒時間去看啦。不過可以簡單的說明一件事情,為什麼說這種音頻可以改變腦波?


很簡單,因為腦波也是一種頻率。


大家都知道左右腦主宰不同的機能,左腦主司理性,而右腦具有強大的感受力。

為什麼學音樂會擁有更清晰的思考?因為學習音樂的能力在左腦,而感受音樂的能力在右腦,左右的結合以及平衡程度,就決定了音樂的造詣。


當左右腦產生相同的頻率時,就能夠達到最佳的合作狀態,我們稱之為「雙腦同步」(Hemispheric Synchronization),而致力於這樣的狀態所衍生的研究,不算是什麼新興技術,都是百年前就有的科學理論(但在近十年是一個高峰期)。

而這樣的腦波狀態,有利於任何事情,諸如思考、冥想、創造力提升等等,最佳的腦波狀態在台灣的翻譯名稱叫做「覺醒之心」,為β波(有意識)、α波(橋樑意識)、θ波(潛意識)及δ波(無意識)的最佳組合狀態,更多的資訊可以參考相關書籍。


而新興的i-dosing,就是此一原理反其道而行之下的產物。

它的用意在以不同的頻率狀態破壞腦波的正常運作,使左右腦產生逐漸嚴重的不和諧狀態,上面提到不同的頻率會造成不同的音壓,而音壓可以決定一種生理上的遠近感

當這個頻率被刻意的提高或減低,就會產生生理上的反應,諸如暈眩,不適等等,所以至少在這樣的理論上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情:


i-dosing對生理的傷害是絕對存在的。


那對於試驗過此一產物卻對之嗤之以鼻的人又怎麼解釋?這個取決於很多的面向,我們仍然保有強大的主觀意識,雙耳波差的影響力會因為試驗者所處的環境以及警戒心等等而有所差異,網路上有人是在關燈的房間戴上耳機聆聽這樣的音頻,其產生的影響當然就與被動接受和消極接觸會呈現很大的差距。

而i-dosing,如果在主動且專注的狀況下去聆聽,對腦波會產生改變,並不是空談,它有很充實的理論基礎。至於會不會產生上述那些近乎「吸毒」的症狀,以下有筆者為了打這篇文章而而親自下海的實驗報告......


但提醒在先,這是實驗心態的聆聽,如果你是無聊還是別做這件事的好!


---


首先筆者的使用環境是客廳,存在環境噪音例如馬路上的車子等等,而揚聲器(電腦喇叭)是Altec Lansing VS2421,bass置中。

為什麼要說這個,因為筆者很俗辣不敢拿自己的HD-595下去試,耳機可以用很強大的方式營造環境感,為了不造成可能更嚴重的傷害,需要一些外在的環境「沖淡」i-dosing造成的不良影響。


我選擇了YouTube上搜尋「i-dosing」的第一個選項,名稱不打出來,不鼓勵讀者有搜尋或嘗試的行動。


在耳朵接觸到的第一刻,是混雜的低音狀態,摻雜間歇的電子高音,對筆者這群玩音樂的人來說,我們能夠清楚感覺到刻意去混濁的頻率現象。

約莫一分半左右因為媽媽說這什麼東西好吵所以停了下來。(爆)


但筆者繼續了第二個實驗,也就是另外找一首,也是約莫聽了一分多鐘。


有怎麼樣嗎?會不舒服嗎?

筆者給你最直接的答案是:會!


筆者有一種生理平衡遭到破壞的不適感,外加微乎其微的暈眩感,即便使用電腦喇叭,但是因為調整過角度,呈現的音場是比較清楚的聆聽狀態。

環境音有但不多,帶輕微的警戒心,但維持幾分的專注度仍能夠明顯感到不適,如果使用耳機,閉眼(增強其他感官感受力),加上長時間或持續性聆聽這樣的音樂,造成的傷害是可以預見的。


嚴重的生理不適就有可能衍生後續的症狀,i-dosing的確是具有危害性的音頻。


但筆者做這個實驗前不是沒有準備的,基本上有病也會有藥醫,那與i-dosing相對的東西是什麼呢?

就是大自然的聲響,例如海浪聲,以及醫治性質的音樂,例如Grace師母的Refresh,都對我的聽後不適有洗滌的效果。


結論,不要碰這個玩意兒,即使你知道如何因應也最好不要。


以上報告。








8/7同日更新:不適狀況(如暈眩感)延續近兩小時左右後已完全復原,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