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熊熊想寫點論述性重些的發文(可能多少還會扯到點行銷)。
有興趣瞭解市場行情的不妨看看。
盡量以大角度來做考量,避見樹不見林之缺。
------
首先要提到這樣的觀點其實也可以等同運用在其他的地方,只是適切度或許會有那麼些小出入。
從鼓的市場來說,針對的消費者無非就是打擊樂手,只是樂手有分所謂的初階中階高階等等,其中造成變異更大的又有經濟能力(對價格的承擔能力)不等的問題。此點在爵士鼓方面或許會有比較明顯的分區,因為低階、中階與高階的鼓在價格上的反映算得上是相當明顯,從一套含鈸三四千塊到一套不含鈸萬把塊,再到一套不含鈸四五萬都是算得上常見的。
一層一層看,就初級,或者更明白點說對初學者而言的選擇會是什麼呢?打算玩票性質的或許三四千塊的台製甚至大陸製品就差不多了,可是對稍微有要求一點的初學者(例如之前接觸過其他樂器,對"音色"已經有一定需要者、或者是本就有意習樂到一個既有程度云云)來說,那種劈劈啪啪的音色或許就很難滿足這一類的初學者。近年打著"Made in China"的樂器在所有市場上都相當充斥(甚至也開始包括一些知名品牌的OEM),很明顯的,沒有消費者的市場不會存在,所以這群"低價位"產品的使用者仍算得上大有人在,到底價錢一差就動輒四五千元以上,不論從什麼心態來說都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台灣的爵士鼓代工算得上世界知名是不用多說的事實,事實上就技術層面來說,在一定的價位品質下,絕對是可以稱得上有可以揚名國際的音色,這點從台灣替眾多知名品牌例如YAMAHA、TAMA、MAPEX,甚至造價不斐的DW代工就可略知一二。(但弔詭的一點是,除了什麼都做的YAMAHA之外,TAMA以及MAPEX在台灣的接受度並不算高?)
在這個前提下,國產的自有品牌是否也可以名副其實的擁有一定競爭力?在最大宗的國產知名品牌例如NewSound和Dixon算是做到了,但是原本就不小的格局以及歷史似乎才是成功的主因,換言之,似乎不完全是以"音色"、"品質"上的實力勝出,到底在台灣品牌認同現象稍嫌氾濫下,這樣的現象算是無可厚非的。再深入一點甚至可以說原本的音樂環境就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懂得去挑剔真正該挑剔的東西的人,不多。
在拍賣上不時可以看見一些台產的自有品牌,但大抵還是乏人問津,相反的,一些連牌子都沒有的OEM產品反倒市場還大那麼一些,看上去似乎令人深感不解,但其實這也是有原因在的:
1.台廠很難有機會把品牌印象打出去,到目前唯一看得見較明顯成果的,也差不多到Cadeson的層級罷了(然而在筆者看來,要得到真正的接受可能還要花好一段時間,因為它們在高階產品上下的心思似乎還不夠細膩)。
2.有通路消息以及經驗的樂手自然清楚,那些不能掛牌而低價拋售的一些零碎產品其實是有替大品牌代工的品質在,相較貼上標籤價格就三級跳的產品而言,低廉的價格與一定的品質成為某部分要求音色的樂手的愛好。
3.台產自有品牌給人的質感以及信任度很難達到一定的水準,在良莠不齊的情形之下,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乾脆全盤否定的消費者大有人在。
4.價格壓得過低,對不了解的初學者可能是誘因,常常卻也造成推力,在樂器常有的"一分錢一分貨"觀念下,要以實質的品質來獲得初學者的認定並不容易,很多人充其量覺得便宜沒好貨罷了。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不得已台廠慢慢以"技術創新"期盼一個不一樣的局面。(至少暫時性的不用面對龐大的競爭壓力)這個情況在所謂的"兩用鼓"以及"XM電子鼓套件"這些台灣的專利產品日漸出現可見一斑。不過想打出一定的接受度,或許還相當需要時間,相較於動不動就可以找知名樂手來代言的YAMAHA、Zildjian等等大牌,國內廠商在宣傳環節仍然相當弱勢。
說了這麼多,結論的大現象其實不過就是姑且不論是否有同樣或相近品質,小牌子打不過大牌子。尤其在這個對真正該關心些的方面(品質,音色,用料云云)很少關心到的台灣市場。
下一篇談對中高階使用者而言,國產的優勢與劣勢又在哪邊。
- Mar 02 Thu 2006 15:44
淺談國產爵士鼓的優勢與劣勢(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